当前位置:首页--时政专题--热点聚焦--财政惠民政策
民生优先 托起百姓幸福梦

文章来源:河北日报    日期: 2014年11月26日   【字号:

  不同时代,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

  “活到孩子成家那一天。”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普通河北人的梦想。那些年,河北人的期望寿命仅为35岁。

  “参加孙女的结婚典礼。”这是今时今日,越来越多普通河北人幸福生活的现实。现在,河北人的期望寿命接近75岁。

  梦想落地,民生是最佳承托;梦想成真,民生是最终诠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航向始终指向民生目标,几代河北人企盼的幸福梦想,渐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民生为尺量政绩——指数考出施政理念,笑脸评写发展成果

  灵寿县委大院被网友们唤作“最美县委大院”。上世纪50年代建成以来,灵寿县委大院偶有修葺,从未翻盖。红瓦、灰墙,半个世纪前的低矮建筑在如今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衬托下,更显平凡朴素。

  “县里也曾动过重建县委办公设施的念头,建楼的资金批准了4次,但又被‘挪用’了4次。”灵寿县委书记宋存汉说,这些资金都是拿来“救群众的急”。最近的一次是在2008年,1300万元的建楼资金全购置了采暖设备,以保障中小学校舍取暖工程如期完成。

  “办公楼虽然又建不成了,但全县的娃娃们冬天再不会冻手了。”宋存汉说,2013年,灵寿县财政全部支出为11亿元,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达9.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八成多。

  “暖手工程”不仅提高了民生温度,更标刻出纵贯半个多世纪“最美县委大院”里让群众交口称赞的施政理念。

  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循着民生优先的施政理念,多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民生指数作为衡量政绩的最大砝码,把“百姓笑脸”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标尺。2011年8月,我省对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考核办法进行定量指标调整。保障房、食品安全、基本医疗保险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指标被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保障民生的政绩考核指向更加鲜明。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改革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一批在全省范围内展开的重大民生工程接连实施: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2013年全省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2.5万套、竣工22.4万套、分配入住18.1万套;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加快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燕赵版”美丽乡村。2013年,全省统筹整合各类财政资金65.7亿元,助推山乡巨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开展驻村帮扶、“春雨行动”等。全省共有6138个单位、2万多名干部驻村帮扶。基层党组织、民营企业、志愿者通过结对子的形式,着力解决农村低保户、五保人员、困难优抚对象、城市低保户和扶贫对象等五类人群在“医、房、学、业、保”五方面的突出问题,不让一个困难家庭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

  多年来,我省民生投入始终保持增长态势。2013年,全省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较上一年度继续增长,达到3437亿元,切实保障了大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

 

  靶心常向疾苦处——把钱用在刀刃上,回应群众“最关切”

  大至生态环境、城乡面貌,小至一衣一食、柴米油盐,民生所向千头万绪。民生为靶,靶心何在?

  对于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唐荣斌一家来说,拥有一辆小型农用车都还只是奢望。小康,是唐荣斌和阜平县所有贫困群众祖祖辈辈热盼的梦想。2012年12月30日,自家略显低矮的小屋里,心怀小康梦的唐荣斌无比激动地握住习近平总书记的手。“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点燃了乡亲们向贫困宣战的热情。

  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群众最关切之处、保障最薄弱之处、困难最集中之处,正是民生靶心所向。

  “确保实现3年稳定脱贫、8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大目标。”我省向唐荣斌和所有阜平县贫困群众许诺了“脱贫时间表”。一场举全省之力展开的新时期扶贫攻坚战也就此打响。

  财政资金有限,就更应用在刀刃上。为帮助全省困难群众早日脱贫,我省出政策、聚资金,努力实现精准扶贫。2013年,全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44元,比上年增长16.5%,100万贫困群众摘掉穷帽。

  越是群众呼声高的热点难点问题,越是涉及直接利益的敏感问题,就越是关乎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多年来,从“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处入手,我省教育、医疗、住房等一批“最解渴”的民生工程迎难而上,大刀阔斧推进实施。

  “一场大病,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住院花了30万元还要多。”今年59岁的灵寿县塔上镇许家村村民许生军不幸患病,令人欣慰的是,新农合和大病补偿两项医疗保障最终为他补偿了超过57%的医疗费用。从2003年开展新农合试点,我省农民参合率已达98.5%,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病有所医初步实现。今年11月底前,我省省级新农合定点医院将开设新农合即时结报窗口,实现全省即时结算。

  “这么漂亮的学校,真是太棒了。”今年秋季新学期伊始,平山县蛟潭庄镇黄家沟村女孩梁秀清顺利走出大山,来到县城新学校入学,包括她在内,石家庄市实施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已成功转移安置深山区的孩子们外出读书4.2万人。贫困、边远,不再是孩子们求学路上的障碍。2013年,我省共安排各级各类财政性专项资助资金27.9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42.3万人,通过“免、助、补、奖、贷”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全省各类教育资助全覆盖。

  数字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婴儿死亡率高达200‰,如今,这一数字降为14.9‰。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总人口中80%以上为文盲半文盲,如今,我省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

  城乡低保不断推进,青年创业引领计划等就业行动及时跟进,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人人尽保,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保障性安居工程接连实施……多少昨天大事难事的一筹莫展,尽化今日喜事盈门的幸福笑脸。

  

  民生循着“民声”走——街巷里广集“微民意”,身边处关注“微民生”

  民生在变,皆因“民声”在变。

  65年前,吃上白面馒头是“民声”。而在今天,路灯亮不亮?小区有没有乱张贴?堵了的下水道什么时候通?……这些日常琐事,可能正是影响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新“民声”。

  “终于喝上自来水了,瞧这水多清凉。”这是不久前,石家庄市裕华区绿家小区居民张天保家的高兴事。绿家小区原本应为市政供水,但管道铺设受阻,居民吃水成了大难题。“我们把情况反映给了来小区蹲点服务的干部,没想到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再庞大的民生项目,最终止于细小之处,造福一人生计。民生工程从哪里来?唯有让民生循着“民声”走。

  如今,石家庄市通过征询民意,实施“微民生工程”,为109个老旧小区安装减速带1222.4米,为131个小区更换楼道灯13364盏,每年增发高龄老人补贴63.96万元……问政于民,“微民生工程”,让众多城市居民感受到了近在咫尺的民生温暖。

  关注“微民生”,就要勤到基层去,沉到基层去。蹲点服务行动,是我省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推出的四个专项行动之一。144213名省、市、县、乡四级机关干部自带行李,来到63503个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联系点开展蹲点服务,帮助基层解决困难,搞好服务。

  “微民生”不仅关乎街巷村庄,更是全省发展质量的测量计,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

  近年来逐年加重的雾霾天气是全省群众“微民生”中的热点话题,这一问题恰恰反映出我省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的客观现实。循着“民声”所向,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我省将采取50条措施,条条过硬,目的只有一个:“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空气。”根据方案目标,经过5年努力,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将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大幅度减少。回应这个“微民意”,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仅2013年,我省就关停取缔重污染企业8347家,淘汰改造燃煤锅炉3.5万台,淘汰黄标车57.8万辆。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回应“微民意”,做大“微民生”,正是这种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的民生情怀,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万户千家,托起燕赵大地的幸福梦。(陈 诚 郭 伟)

本网站转载信息只代表文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mobile38365365观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