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时政专题--热点聚焦--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
中国财经报专版(八):PPP“务农”释放多少诱人红利?

文章来源:中国财经报    日期: 2015年11月19日   【字号:

  在威县赵村的万亩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地头,我们亲身感受了一次与田地的“视频通话”。 

  作为我国首个农业产业PPP项目,威县“建管服一体化”智慧节水灌溉与水权交易项目的实施,亿万年来沉默的土地将“开口”,实现与人类的对话。 

  河北开源节水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文峰打开手机上的一个APP,给我们演示了如何通过互联网,在手机上浇地的情景:土壤出现墒情不足,手机会报警提示。此时,点开APP里的相应按钮,已经安装在地上地下的大大小小的灌溉设备系统就开始各司其职,所需水、药、肥自动配比妥当,按照庄稼的实际生长需求供应。甚至,我们还可以打开摄像头,随时观察田里农作物的长势情况。 

  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PPP项目? 

  威县县长商黎英介绍说,威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华北平原南部,地下水超采严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102.7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4.7%,为河北省人均资源量的33.5%,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安全,属于国家治理地下水超采的区域范围。其中,传统农业灌溉过程中的用水浪费和水资源严重不足矛盾尤为突出。 

  遏制地下水超采、促进农业节约用水乃当务之急。 

  经测算,“建管服一体化”智慧节水灌溉与水权交易项目的实施可节省财政资金17%以上,为农户节约灌溉费用30%以上,真正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政府、社会资本、农户的三方共赢。 

  项目公司怎么赢利呢?赵文峰告诉我们,政府核定的年灌溉用水量是一亩地83.8立方水,如果低于此标准,政府将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节水奖励。他预计每年每亩可以节水10多立方米,获得奖励10多元。此外就是向用水户收取的费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采用PPP模式,解决了目前农业节水灌溉服务当中长期存在的重建轻管这一棘手难题。威县水务局副局长张贵思说,近年来包括威县在内,各地也有一些节水灌溉系统不断投入使用,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问题是,由于缺乏专人和专业机构进行后续的管护,很多设备损毁严重,使用年限大大缩短,发挥的作用不断萎缩,效益低下。但在PPP模式下,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运行,这一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效益的不断提高。 

  此外,由于上述农业节水灌溉系统需要以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为基础,客观上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程,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威县财政局局长潘国军告诉我们,该项目通过土地整理,把“资本、水利设施、农业科技、种植模式、地下水资源保护(水权交易)、无污染农业、互联网”等要素注入“农田”,使“生地”变成科技生产要素齐全的“熟地”,使政府针对农业的招商引资也变得更具吸引力。龙头企业的进驻对于农村城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当地农民的收入也稳步提高。 

本网站转载信息只代表文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mobile38365365观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