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PPP+农业”释放改革红利 “农田物业”一年节水一个西湖
时间:2016-03-31

    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内,将17万多亩土地的灌溉业务交给专业节水公司后,一年便可节水1200多万立方米,超过了西湖的蓄水量。目前,威县“建管服一体化”智慧节水灌溉项目正积极推进,在全省首次采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组建被当地百姓称为“农田物业”的灌溉服务公司给农民浇地,实现政府、农户、公司的三赢。   

  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点,千米外的水喷头便自动打开。日前,在威县赵村乡,河北开源节水公司CEO赵文峰拿出手机,演示了“智慧节水灌溉系统”。“1万多亩地,浇地只要两个人,而一家一户模式至少需要200人。”赵文峰说,用该系统还能节水三分之一以上。   

  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00多立方米的威县,比中东的以色列还要缺水。以前,没有地表水灌溉,便超采地下水,导致当地水井已深达400多米。“长此以往,用不了多少年,连子孙后代的水也将被抽干。”我省一位水利专家指出。   

  遏制地下水超采,成为威县的当务之急。   

  为推广节水,威县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设施建设资金,但实际收效甚微。“重建轻管”是主因。“向农民一家一户征收水资源费是很难的,后期又缺乏专业的维修管护,很多节水设施新建两三年后便报废了。”威县水务局副局长张贵思坦言。   

  为扭转这种局面,威县县政府决定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实施“建管服一体化”智慧节水灌溉项目,由专业节水公司对该县17.61万亩耕地实施节水灌溉。   

  “如果用大水漫灌的模式,每亩地年需水一百七八十立方米,而用新模式,每亩节水能超过70立方米。另外,通过专业人员维护,设施能使用20年以上。我们相当于一家‘农田物业’公司。”赵文峰表示。   

  社会资本的付出需要获得合理回报。除了向农民收取灌溉服务费外,政府给予的节水奖励也是公司的一个收入来源。   

  根据自身水资源量,威县确定了本县水资源水权为每亩83.8立方米。项目公司一亩地用水量每节省1立方米,便可收到财政奖励1元钱。   

  农户和公司都受益了,政府呢?   

  尽管进行了部分投资,每年还要支出奖励资金,但威县财政局局长潘国军透露,相对于之前投资的低效,新模式可节省财政资金17%以上,“这些钱花得很值”。同时,与一家一户的农民相比,项目公司的水资源费征收起来要容易得多。   

  省财政厅PPP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PPP模式运作,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本投资农业节水的积极性,实现社会化、专业化管护,助力全省地下水压采目标的实现。   

  短评   

  节水还需引“活水”   

  河北是全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河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采取各种措施推广节水,但地下水严重超采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根治。这其中,节水设施的“重建设、轻管理”是一个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威县采取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管护方式,最终实现了政府、农户、公司三赢。这种做法创新了节水的体制机制,也为我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借鉴。   

  创新体制机制,为节水引来更多“活水”,我省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将不再是“老大难”。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冀ICP备13016076号
主办:河北省财政厅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管理处 技术支持:河北省财政厅信息中心
建议使用1440X900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