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释放改革红利 开创“提质增效”新局面
时间:2018-01-05
  PPP模式以重塑政府、市场、民众等多元治理主体的基本关系为切入点,以保障大多数人民群众享受优质高效公共服务为出发点,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就其中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梳理,予以简要呈现。

  一、河北张家口市桥西区集中供热项目 

  张家口市冬季天气极寒,每到集中供热之际就会因为线路老旧等问题导致供热不足,供热公司连年亏损,政府需要不断补贴。在城镇化加速和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的双重背景下,张家口市桥西区政府使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项目公司在供热收费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进技术优化管理,一年实现扭亏为盈,同时改善了供热效果,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一是认识与时俱进,实现存量项目破冰。张家口市桥西区集中供热项目原是桥西区政府完全投资建设的一项民生工程,由于企业运营和管理上都存在不足,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导致政府连年补贴。据统计,公司2012年至2014年分别亏损3292万元、702万元、1635万元。2014年初,适逢财政部推广PPP模式,张家口市桥西区区委、区政府决定对企业进行改革,按照规范的PPP模式来运作集中供热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激发企业活力,减轻财政压力。存量项目的改造,首要问题是获得企业职工、管理层、政府各部门的认可和配合。为此,桥西区政府在方案制定后,充分征求涉及利益方的意见。一方面,征得区委和政府同意。区委和区政府及时召开了区委常委扩大会议和政府常务会议,听取了实施机构、中介机构和热力公司的汇报,使得管理层和各部门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另一方面,征得热力公司全体职工同意。区委常委扩大会议后,热力公司立即召开职工大会,就项目实施向全体职工做了具体说明,对职工权益保障进行了重点说明,方案顺利通过表决,全体职工意见达成共识。同时,为防止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腐败,区纪检监察和检察院还派出专门人员对项目实施进行了全程跟踪,保证了项目决策的公平公正。

  二是规范引入民企,一年扭亏为盈。当时面对PPP这一新生事物,桥西区政府认识到必须严格按照财政部规定的操作规程和有关文件精神,借助社会专业中介机构的力量推进。为此组织了第三方专业机构,分别对热力公司进行了资产审计、评估,对财政承受能力进行了严格论证。按计划时间表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了该PPP项目的资格预审公告,最后通过规范的竞争性磋商,一家民营热力公司以有竞争力的报价和专业能力脱颖而出。社会资本方团队组织专业力量,昼夜奋战,缩短了工期,增加了供热量同时压缩了生产和管理成本。最终,2015年的供暖期相比2014年提前10天供热,供暖投诉减少80%,用户室内平均温度由19.3℃提高到21.4℃;收费率达92.8%,超过2014年全年收费率13个百分点;在25年经营期中,居民每年可享受免费提前一周供暖和推迟一周停暖的福利。项目落地第一个供暖季结束后,在维持居民供暖费维持不变的情况下,这个曾经一直需要补贴的民生项目成功实现了盈利。

  三是发挥技术优势,优化管理机制,节能增效。民营企业参与后,充分利用专利技术优势,针对现有锅炉房的二级泵系统,大胆进行技术改造。采用一次网流量适时调节专利技术,保证了适时按需供热,并节约了65%的一网循环泵耗电量。运用锅炉烟气冷凝热回收技术,保证了锅炉废热的充分利用,使锅炉的实际运行效率达到83%。一个采暖期下来,在供热面积增加20%的情况下,相较去年同期,用煤量为80%,用电量为50%,用水量为70%。据测算,仅节能降耗一项,年可增加收益20%。

  同时,引入企业从管理机制层面激发员工积极性、提升工作能力。公司与员工平分因工作质量提升而带来的节水节能收益,高薪奖励优秀员工,指导员工提高技术水平。供暖季结束后,司炉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上涨20%,客服人员工资收入水平提高25%,收费人员工资收入水平提高33%。

  二、贵州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 

  传统管线建设耗费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重复建设影响市容和群众生活。备受诟病的“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等问题,症结就在于此。在PPP的助力下,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不但改变了一座城市的面貌,而且把城市建设中的“短板”打造成了“样板”,甚至使当地民生经济、政府工作效率都实现了明显的提升。

  一是创新驱动攻克技术难题。六盘水市是山地城市,喀斯特地形广布,地质状况多变,这先天为管廊项目建设造成很大的难度。面对这种特殊的地形,社会资本方发挥行业先锋企业的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六盘水市地质条件的施工方案。同时,社会资本合作方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以技术为龙头,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先后对管廊混凝土自身抗裂和抗渗、管廊盾构掘进及顶推关键施工技术等多项课题进行了立项研究,为更多相同地质条件下的管廊施工提供借鉴。该管廊系全国首个三舱管廊,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二是社会资本重视社会责任。在与六盘水市的合作中,社会资本合作方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使用当地企业的产品。如主动对接当地企业,采用团购方式集中采购商品混凝土;创新建立了“钢材直供+现场加工+统一配送”模式。在有效降低成本、保障物资供应的同时,又解决了一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项目建设以来,共使用钢材3.7万吨、商品混凝土24万方,本地生产建材产品使用比率达100%,同时带动当地下岗职工再就业1500余人。

  三是多部门协同实现工作效率提升。在PPP模式的牵引下,六盘水市政府建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配合有序,项目相关事项审批流程得以科学精简。重大事项集中讨论集中解决,大大提升了政府工作效率。

  三、浙江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 

  目前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依然存在资源统筹和整合利用不足,重复分散建设和多头管理、多头采集、多系统并立等问题。丽水市卫计系统以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为抓手,破除医疗信息孤岛,共建互享优质健康数据资源,为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医疗大数据应用开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卫生计生行业推进职能转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机遇。

  一是引入专业企业,实现合作共赢。通过PPP模式运作,引入知名医疗科技企业,该企业深耕医疗行业多年并且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研发能力,为项目核心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采用使用者付费模式,实现多元化盈利,从而大大减轻了财政负担。按测算,采用传统模式政府需一次性投入1.41亿元;而采用PPP模式,如果绩效考核达标,10年经营期间政府付费总额仅为1767万元。社会资本依靠强大的运营能力,仍可保持合理收益率,如为商业保险提供医保控费服务,由商业保险机构支付部分服务费用;开展“云医院”服务,开发云医院服务软件,民营医院使用并支付相关租赁费用;开展O2O运营,授权使用居民健康信息,提供养生、养老、居家养护、康复、健康管理等相关增值服务。真正实现了资本效率的大幅提升和各主体效益互利多赢的局面。

  二是防止重复投资,降低建设成本。建立“区域政府主导、第三方平台共享”式的医疗协同模式。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经过授权的各级医院及卫生机构可以从统一的平台提取、更新、保存信息,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提升了大型检查设备使用效率,实现人、财、物规范化管理,减少重复投资和建设成本,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市民医疗支出。

  三是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服务质量。信息化项目包括人口健康信息专有网络和数据中心等几大基础建设工程;各层级的医疗信息系统、检查检验协同系统等智慧健康工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系统、网络医院等信息惠民工程。通过这些,各卫生机构可以更便利地进行信息共享和分工协作,对医疗机构而言,方便了医生诊疗;对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机构来说,能及时监控到异常及突发病例情况;对科研机构而言,医学研究获取信息更为便利。信息服务平台让医疗业务更加透明化、医疗行为更为规范,消费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政府管理机构可以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大大助力医疗卫生体系改革,谐社会环境的创建。

  来源: 财政部PPP中心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冀ICP备13016076号
主办:河北省财政厅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管理处 技术支持:河北省财政厅信息中心
建议使用1440X900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的浏览器